近日,国际内镜领域顶刊Endoscopy杂志,首次发表肠镜下植入TET管肠道内引流,有效避免内镜术相关穿孔中转外科手术的研究。题目是“TET管肠内引流增强我们挽救内镜相关穿孔的信心”。 本研究所报道的穿孔,均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内镜术中的穿孔,分别是内镜下扩张术克罗恩病的狭窄导致穿孔、溃疡性结肠炎控制稳定后接受黏膜剥离术切除肿瘤术后发生迟发性穿孔。这些情形,相比传统所见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技术的穿孔,这类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救治决策更困难,无论是对消化内科医生、内镜医生还是外科手术医生,都是挑战。因此,本文所述的挽救性措施,不仅成功避免外科手术,还实现加速康复,突出显示了TET管引流“力挽狂澜”的价值。当然,该TET技术应用常规内镜术导致的穿孔的挽救,应该是更具有推广价值,对于增强医生处理内镜术相关穿孔的信心,将成为高级内镜医生的必备技术。...

如何处理抗肿瘤坏死因子(anti-TNF)治疗失败的克罗恩病(CD)患者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共同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观察,明确粪菌移植(FMT)是否可以作为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CD失败的转换疗法。 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招募36例既往IFX治疗失败的CD患者,所有患者均遵循“1小时FMT方案”。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或中消化道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行第一疗程FMT。2014年4月后,FMT的菌液制备流程及相关移植途径的选择被称为洗涤菌群移植(WMT),WMT取代了传统手工制备菌液依赖于自动化菌群分离系统和洗涤过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FMT后1个月和1年的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病情缓解率。次要终点是短期和长期FMT的安全性。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分离临床因素作为FM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

肠道和大脑以一种复杂的方式通过肠-脑轴不断地相互作用。异常光照是一种潜在的压力源,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然而,人们对延长光照导致的应激反应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知之甚少。王静、李倩倩和黄琪通过改变15只雄性树鼩的正常昼夜节律,即延长夜间光照4个小时来模拟人类熬夜的模式来研究肠道菌群与延长光照导致的应激反应的关系。对树鼩的行为学、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树鼩大脑结构进行了评估。光照延长导致树鼩体重减轻、行为学改变、总睡眠时间减少和尿皮质醇水平升高的实质性变化。这些改变通过氯胺酮或洗涤菌群移植(WMT)治疗得以部分恢复。重要的是,WMT效应的持续性优于氯胺酮。磁共振成像分析表明,氯胺酮作用于海马和丘脑,WMT主要作用于梨状皮质和外侧膝状体核。总之,长期延长光照可以改变树鼩的行为、肠道菌群组成和大脑结构。因此,有望以微生物群为靶点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应激相关疾病。...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菌群输入患者的胃肠道,以治疗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FMT用于治疗人类疾病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2013年Surawicz等制定指南推荐FMT作为复发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可选治疗方案以来,之后的指南和共识相继推荐FMT用于成人和儿童患者CDI的治疗。不同的FMT方法所得到的临床结果不尽相同。FMT除用于治疗CDI之外,其他的适应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肝性脑病等疾病。 目前国际上的大多数临床研究,是将手工制备的菌液通过多种途径给入肠道,这种手工制备的过程对操作者是一种挑战。此外,受美学、对粪便中所含病原体的担忧以及尊严等因素影响,很多患者、医生、医学生和候选供体对FMT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去接受或开展FMT。截止2019年,国内外医学指南和共识都是基于手工FMT,尚无指南或共识解决新的实验室和临床流程方案。中国自2014年起,基于智能粪菌分离设备和相关的新移植途径的方法逐步取代传统手工FMT方法。这种基于自动化设备及相关洗涤过程的FMT被称为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MT) 。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新方法WMT可以减少FMT不良事件,且质量可控。 本共识旨在从供体筛选,洗涤菌群制备方案、存储与运输、患者准备、移植途径的选择,以及安全管理五个方面制定标准方案,以期推广WMT,促进其临床应用及研究的开展。...

粪菌移植(FMT)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最近,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发表了张发明团队联合美国Colleen R Kelly和意大利Gianluca Ianiro、Giovanni Cammarota教授发表FMT全球不良事件的系统性研究结果。论文第一作者Cicilia Marcella(蔡熙熙)我校留学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是其导师张发明教授。 本研究分析全球2000-2020年间129项研究所含的FMT相关不良事件(AE);首次将FMT相关AE分类为微生态相关和移植途径相关AE,并确立肠黏膜屏障受损微生态相关严重AE的原因;FMT相关AE总发生率为19%,腹泻(10%)和腹部不适/疼痛/痉挛(7%)最常见,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为1.4%,0.99%为微生态相关AE;所有SAE均发生于肠黏膜屏障受损患者,上消化道途径AE及SAE发生率高于下消化道途径,结肠TET(经内镜肠道植管术)是最安全的给入途径。该TET技术是张发明团队自主创新的全新肠道介入新技术,2020年已经被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Gut杂志分别发表的共识和指南推荐。...

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 TET)是源自中国的新技术,诞生于2015年。作为有前途的全结肠重复给药和重复粪菌移植的途径,已经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得到广泛运用,并被2020年国际共识、指南和前沿专家推荐。然而,植管操作需两次进镜,如何缩短操作时间和减少可能的风险是临床需要回答的问题。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发表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教授团队的最新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RCT探讨透明帽辅助结肠镜对结肠TET植管操作的影响。...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的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 TET)作为一种新型的FMT输送途径在中国已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也表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数据报道中国炎症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对TET和FMT的认知以及态度。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近日发表了一篇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关于“IBF患者对通过TET行FMT治疗的认知和态度”的问卷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粪菌移植(FMT)可有效诱导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且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报道FMT对于UC应保持怎样的治疗频率从而更好地维持其长期疗效。张发明团队李潘等2018年报道获益于FMT的克罗恩病(CD)患者在首疗程治疗后的3个月应接受第二疗程FMT治疗(热心肠日报关键词检索“张发明”)。《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近日发表了一篇来自张发明团队有关“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第二疗程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获益于FMT的UC患者应该在首疗程后3个月接受第二疗程FMT治疗从而可以更好地维持长期临床疗效。该研究同时还探究了患者治疗前后短期内菌群变化与长期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将会促进临床医生考虑将FMT的序贯治疗付诸实践作为UC的长期治疗策略。...

2020年7月21日,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交流简称“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 该共识以FMT-standardization Study Group名义发表。共识专家小组由中国两岸三地15座城市28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有5个专题小组,按照专题顺序,小组主席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Siew Ng(黄秀娟)教授、广东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兴祥教授、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吴登强教授、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开春教授和林口长庚医院邱正堂教授,共识牵头人和通讯作者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教授。...

最近,本团队在BMC Gastroenterology杂志发表了题名为:“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的方法学、安全性和植管保留时间的前瞻性研究(含视频)”的论文。 在2016年,本团队首次报道了这项新技术——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enteraltubing, TET),即经结肠镜辅助植入管道并将其固定于肠道深部的技术,可方便患者多次从结肠途径接受治疗。临床上,结肠途径TET已成功用于有多次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以及全结肠给药治疗需求的患者。通过TET管可实现方便、快捷的FMT及药物的重复治疗,患者无需承受多次内镜介入的痛苦。因此,TET管需要有足够长的保留时间。...